如何进寺拜菩萨?

  【如何进寺拜菩萨】

  一、【护法金刚】      二、【弥勒菩萨】

  三、【四大天王】      四、【韦驮菩萨】

  五、【释迦牟尼佛】     六、【药师琉璃光如来】

  七、【阿弥陀佛】      八、【四大菩萨】

  九、【十八罗汉】      十、【祖师】

  十一、【伽蓝】

  据《联合早报》报导这两三年来,新加坡的佛教徒数量有明显的增长,有超过总人口一半还多。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也是一个令人反思的现象。喜的是人心向善、向上,这是人类希望的曙光思的是信者何所信,何者为善,如何行善?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到道场里来,不知也不问所敬者是谁,见像总是大把的烧香,状似虔诚的膜拜,口中念念有词,听之不知所云,问之不知所求,究之不知所向。总觉得满天神佛是他的依靠,能够让他有安全感,这也是现代人的可爱,也是可怜之处。

  佛法是佛陀对一切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希望一切众生能够在各自的生活、工作领域内,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去端正思想、改变心态,提高人生境界,升华心灵素养,以期达到断恶修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的目的。本着这样的一个宗旨,佛法在传播的过程中,所有的言教与一切有形的设施,都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这是诸佛菩萨、祖师大德的苦心孤诣、匠心独运,也是他们“但愿众生得离苦”大慈悲心的具体落实。所以我们要正确并且善巧地认识佛法当中的种种设施,以避免信佛是迷信的讥嫌。即便不是学佛的人,也应当善意地、正确地理解,以避免误会。我们要去认识自己所不了解而又时常要面对的事物,切不可以不知为知,那样往往会阻碍自己的进步。

  “佛像”是佛弟子缅怀佛陀,并以之引发自己见贤思齐、向上向善的教具--教学工具,所以拜佛(像)不是“偶像崇拜”。如果没有从思想上接受佛陀的教诲而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的话,礼拜可以说是一种很好的体育锻炼,但在智育与德育上没有什么帮助。所以内心有对佛的至诚恭敬,表现在外的是合掌礼拜、供花供果等表敬的方式。更重要的是把佛陀的教诲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所谓依教修行供养,是最真实的供养。

  佛陀的教诲从何处得到呢?佛陀的教诲有身教与言教。我们生在释迦牟尼佛两三千年后的今天,就现在来说,佛陀的言教就是林林总总的经、律、论三藏典籍,身教就是种种不同的造像,看得懂的人,就能够领会这种不言之教。所以佛像不是偶像,他是佛陀教育的载体,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希望我们从不同的造像当中不但领略其造像艺术的魅力,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从中领会佛陀的教诲,汲取精神食粮,以期达到陶冶纯善性情,净化美好心灵的教育目的。

  假如我们到一所佛教道场去参观,尤其是传统的中国寺庙,像我们新加坡有百年历史的古刹莲山双林寺,占地面积最大、金碧辉煌的光明山普觉寺,林友最多、活动最多的佛教居士林,我们会发现许许多多形态各异的造像,不但有形相相同而(手印稍别)名称不同的佛像,还有表情接近而装扮不一的菩萨像,还有更多看似古怪而和蔼可亲的阿罗汉像,还有全副武装、威风凛凛现天将军身的诸多护法神像不明白的人以为佛教是泛神论,是低级的宗教,这真是误解“如来真实义”,不能明白历代传法大德的良苦用心。

  本文就我们到佛门道场中常见的造像进行浅显的介绍,希望对于初入佛门与准备进入佛门,以及无意间踏入佛门者有一点帮助。

  一、护法金刚
  当我们走进一座颇具规模的传统的中国佛寺,首先映入眼帘的第一座建筑物是“天王殿”。不过有些规模更大的佛寺,进入天王殿之前还会经过一道或者两三道“三门”。“三门”确实有三个门,一般是三门并立,中间大两边小。中国古代的佛寺大多是建在深山之中,有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所以“三门”也写成“山门”。三门里两边一般都供奉着两尊面目狰狞,手执金刚杵的护法金刚,世人根据《封神演义》中的戏言名之为“哼哈二将”,在经典中是没有根据的。路过三门的时候,我们就要想到进入佛门的第一堂课是三皈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三者被喻为是众生暗夜中的火炬,迷途中的舟航,能引领我们走向光明,过上幸福、美满、快乐的生活,所以称之为“三宝”。“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从迷惑颠倒回头,依靠觉悟智慧;从邪知邪见回头,依靠正知正见;从五欲六尘回头,依靠清净无染。所以“三门”就是“觉、正、净”三门。我们进入道场,是不是具备高度的警觉、正确的认识和清净的心灵,两位护法金刚就像机场的安检人员一样,正在用精明的眼睛注视着每一位进入道场的人。“保护觉正净,退除迷邪染”是他们的职责,我们就要进入道场,检视一下自己具足觉正净吗?不然的话,在这两位经验老到的安检人员面前,你会原形毕露的。

  二、弥勒菩萨
  走过山门,进入第一座正殿。因为里面供奉着四大天王,所以一般称之为“天王殿”。但是,坐在正门口迎接大家的却是挺着偌大肚皮,满脸嘻笑的布袋和尚--弥勒菩萨。所以我们也会在一些道场看到“弥勒住处”或“兜率天宫”字样的匾额。“弥勒”是梵语,华语译为“慈氏”,这是菩萨的姓,经仲介绍为“阿逸多”,华语译为“无能胜”,所以华语全称应为“慈无能胜”,由此可知菩萨的慈悲心无可比拟。据《弥勒下生经》介绍,弥勒菩萨是我们这个世界继释迦牟尼佛之后示现成佛的当来下生佛,现在他住在欲界第四天兜率内院中,等到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兜率天人之寿)之后,降生人间示现成佛,龙华三会广度众生。但是在这期间,他也不是不到人间来度众生,只是不以佛的身份出现而已。中国佛教史上的傅大士、布袋和尚是众所周知的弥勒菩萨化身,不为人知道的肯定还有更多。

  今天我们在大多数道场中所见到的弥勒菩萨造像都是布袋和尚造像,这个形像起源五代时期的“契此和尚”。当时在浙江奉化出现一位肥头大耳、大腹便便,拖个大布袋到处行化的法师,本名契此,但大家都欢喜称呼他“布袋和尚”,既形像又亲切。他把别人所给的东西,统统投入布袋。有人问他佛法大义,他把布袋往地上一放,双手自然下垂,笑嘻嘻的一言不发站在那里。问者若有所悟,明白这是让他放下。再问放下之后又如何,他就卷起布袋背在肩上扬长而去。问者望着他远去的身影,微微点头,知道法师教他放下自己,提起众生。最后布袋和尚在奉化雪窦寺示寂前说了“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的偈语,告诉大家他的真实身份。往后道场中的弥勒菩萨都是造布袋和尚的形像,寓意非常深刻。

  布袋和尚整天笑嘻嘻的坐在门口迎接一切人,是教导我们学佛要笑脸迎人,不可以愁眉苦脸。大大的肚皮代表包容,对于世间的善恶美丑要清清楚楚而又能够包容。用平等的心态、欢喜的仪容面对一切社会大众,所谓“生平等心,成喜悦相”,这样会给善人以鼓励,给恶人以警惕。 

访问统计:已查阅次、已随喜

审稿编辑:佛都信息港Fodu.cn、发布于2005-07-19、保留出处是对作者的尊重。感恩合十

上一篇:人有灵魂吗?下一篇:生命的目的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相关资料

    投稿或站务联系 【点此发送电子邮件】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南无守衣入定大迦叶尊者。

  • 回头一步想,能有几回来。
  • 光明世界大迦叶尊者道场,云南鸡足山。
  • Fodu.cn
  • 始建于2007年,数据建立于中国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