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弗洛伊德遇见佛陀_心理治疗师对话佛学智慧》徐钧/著

弗洛伊德,遇见佛陀,心理治疗师,对话,佛学智慧,徐钧


作者:徐钧/著                     出版日期:2012年                  文件大小:46.5MB

近代弗洛伊德创建了精神分析学,被誉为现代心理学中的超心理学,特别是潜意识学说和精神决定论,大大拓展了现代医学和心理学对心理广度深度的建构和精神症状形成的理解。严格有序的精神分析治疗师的培训和独特严谨的精神分析治疗设置,大大缓解了各种神经症性精神症状,成为抗精神药物出现前主要的精神障碍的治疗方法。人们坚信精神分析是人类探索心灵世界的有效路径。


作者简介:徐钧,全球聚焦心理疗法学会(TFI)训练师、协调员、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督导及讲师、苏州戒幢佛学研究所研究员、南嘉心理咨询师部落机构创办人。上海林紫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心理咨询师教学和研究领域自体心理学、聚焦取向疗法、正念取向疗法、佛学与心理治疗对话


序言:雨果的一句“比天空更为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曾经让无数年轻人仰望星空,长久沉静在对深邃的内心世界的无限遐想中,有时是畅快的思想翱翔,有时被烦恼牵引而魂牵梦绕、无明易惑地痛苦着。对心灵的探索成为很多人少年时的理想,乃至终身的职业。


近代弗洛伊德创建了精神分析学,被誉为现代心理学中的超心理学,特别是潜意识学说和精神决定论,大大拓展了现代医学和心理学对心理广度深度的建构和精神症状形成的理解。严格有序的精神分析治疗师的培训和独特严谨的精神分析治疗设置,大大缓解了各种神经症性精神症状,成为抗精神药物出现前主要的精神障碍的治疗方法。


人们坚信精神分析是人类探索心灵世界的有效路径。


但是,精神分析不是唯一路径。弗洛伊德当年即对东方文化特别是佛学产生兴趣。而荣格更是因为对佛学的禅和生死学的了解,大大发展了分析性心理治疗学。佛教是关于宇宙存在的系统学说,对人类心理过程的论述博大精深。无数修行者的证悟,一次次昭示佛学不仅仅是走进心灵宇宙的路径,更是一个有明确目标并可达到的不二法门。


近代中国,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一度中断国人对心理学和佛学的修习。改革开放三十年,一切有了明显改观。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一批双栖学人智者,让彼此在心灵深处相遇了。这当中,徐钧是佼佼者之一。他少年便随佛学修习,深入接触了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闭关修习让他对禅修和佛学有了实证的体验。


难能可贵的是。徐钧希望所学可以利益更多民众,将古老弥新的佛学与当今大众心理治疗联系起来。徐钧选择了来自西方文化,对心理世界同样有最深探索潜能的精神分析治疗开始学习。系统的佛学修习让徐钧接受精神分析训练时有了另外的视角。在精神分析培训过程中,一次次的案例分析,一条条心灵解剖的细节呈现,一个个症状缓解的过程,无疑让他有机会将佛教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学做了最为直观的比较,两者异同和彼此的补充清晰呈现了,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其力作《当弗洛伊德预见佛陀:心理治疗师对话佛学智慧》。


我相信这只是一个开始,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尝试。博大精深的佛学和精神分析学对于心灵的研究远远不是这本书可以全然概括的。缘起而行,相信两个领域的学者和修行者能够有更多、更深入的循证研究。

佛教思想深深影响了千年的中国文化。如果能将其精华有效整合到现代心理治疗的理论和实践中,无疑会促进有中国特色的、更易于被中国民众接受的心理治疗发展。佛教僧侣戒定慧的修习历程对于一个优秀的精神分析师的成长有很强的借鉴作用,希望看到更多治疗师有所受益。


精彩书摘:自恋性人格障碍的形成,在科胡特看来,可以追溯到童年的婴儿时期,按照客体关系理论家马勒等人的研究,这一障碍大约形成于一岁半到三岁之间。科胡特认为,每一个个体在其婴儿期都是有自体自大、夸大倾向的,例如婴儿稍稍不得到满足就会大哭,在婴儿的心理世界中,他或她是全能的上帝。当这一上帝由于被养育者(自体客体)所满足时,则获得快乐。如果不满足,则因为自己的全能感遭受挫折无法实现而暴怒。这一不被满足的情况其实在婴儿养育中是偶然发生的,但如果养育婴儿者长期地如此对待婴儿,也就是说婴儿长期无法得到夸大的自体自恋满足,不能与内部期待配对成功,则婴儿将失望于外在,大脑则据实际情况放弃这一正常的养育被养育的循环回路构成,而以自体幻想性循环回路来替代补偿这一自恋之需要。这样的幻想往往是阻碍了自体了解正常自恋的现实性,超出常人所能接受的范围而形成自己独有和过分的自恋,于是就会有以上自恋性人格障碍的类似夸大性格的表现。


同时如果养育者的情绪是经常有问题的,则早期也会把自己的自恋失败的暴怒反映出来,而在与婴儿的互动中之间内化到婴儿的心理信息处理系统中,成为婴儿今后无意识判断人际关系的某些基础感情。所以在英国客体关系学家温尼科特著名的录像实验中,一个快乐的婴儿由于和一位表现抑郁的母亲一直在一起一个多小时,这婴儿的脸也变得和母亲一样抑郁了。这就是科胡特所提及的著名观点:转变的内化作用。长期如此,则对于婴儿成人时期的人际感情能力直接产生影响。这也就是影响了婴儿今后发展中的内部期待的基础。


在对于这类自恋性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中,科胡特提出心理治疗师可以基础于共情的基础,利用治疗初期的镜像移情、理想化移情、密友移情的情况来和病人产生正向情感联结,然后在治疗过程中借着“适度去幻象化”(或是逐步现实化)协助病人完成循环回路的合理构成,以使夸大的自体自恋过分需要修正为符合一般社会的正常自恋的满足程度。当然这里还有病人因为咨患的互动引起病人将治疗师的优良人格品质转换性的内化作用。这一方式的发现使1970年之前对于自恋性人格障碍束手无策的治疗局面获得改变。


如在佛学的立场阐述。自恋性人格障碍应该是来自于我执和欲望的满足的失败,而发源于我执的过于强盛和欲望的过于夸大,当这些超越出人类社会许可的一般范围后,则会造成个体的灾难、人际关系失败等,这几乎和自体心理学关于自恋性人格障碍的病因理论如出一辙,但佛学的理论在这里缺乏发展心理学的方面,而更注重当前的问题和问题原因。佛学在这些内容里往往引用“业”这样的概念来解释该个体可能的先天性原因。



下载资源:【格式为.zip】、【约46.5 MB】

访问统计:已查阅次、已随喜

独家整理:佛都信息港心愿团队发布于2015-06-22

站长寄语: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欢迎十方大德提供孤本资料。

上一篇:《当代宗教哲学导论》(美)严德尔/著下一篇:《当企业家遇上禅》(美)雷瑟/著

    投稿或站务联系 【点此发送电子邮件】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南无守衣入定大迦叶尊者。

  • 回头一步想,能有几回来。
  • 光明世界大迦叶尊者道场,云南鸡足山。
  • Fodu.cn
  • 始建于2007年,数据建立于中国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