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中边论》探微·辨相品第一

辨 相 品 第 一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相”即体相。在佛法里,除了“相”的概念,还有“性”的概念,两个概念大家要分辨清楚。通常来说,“相”指现象,“性”指体性、本质,两者是不同的。如《大乘起信论》中讲体、相、用三大,体指体性,相指现象,用指作用。那么,唯识典籍中所讲的唯识相、唯识性的相和性是否一样呢?也不一样。唯识性,指真如、法性,属于无为法;唯识相是妄识依他起的现象,属于有为法。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唯识宗所说的相和性,其概念又是相通的,如三相也称为三性。所以,这里所说的《辨相品》,亦可称为“辨性品”。因为“相”指体相,“性”指体性,内涵是一致的。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辨相品》阐述了诸法的体相。诸法指宇宙间的一切法,包括有为法和无为法。对于一切法的差别,中观宗以二谛进行阐述,唯识宗则以三性进行说明。唯识宗认为,诸法不外乎三性。第一为遍计所执性,是凡夫颠倒认识呈现出来的错觉境相,事实上根本不存在。第二为依他起性,是赖耶海洋中随缘生起的种种心识活动,其表现形态为似能取的见分和似所取的相分,其存在只是因缘的假相,是假有的,如梦幻泡影,但却不可以认为它没有,否则会落入断灭见。第三为圆成实性,是建立在如实认识依他起相的基础上,即在依他起的似能取所取相中不起能所执,当下现证的空性,为真实有,且是最高的真实。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三性中,实质上只有两性是有,还有一性是没有。既然是没有,为什么还要开为一性呢?因为在凡夫的认识中,遍计所执性是有的,所以唯识宗才将遍计所执性列出来,然后进一步告诉大家,这是没有的。如果不加以说明,怎么知道它是没有呢?因为,遍计所执性是错觉的显现,这种境界实际并不存在,但在凡夫的认识中,又确确实实认为它是存在的,这才使得有情不能认识世界的真相。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辨相品》共二十二颂,主要讲依他起和圆成实二相。因为这二相是有的,所以列出来辨别讨论。其中前十一颂讲虚妄相,即依他起性;后十一颂讲空相,也就是圆成实性。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初 归 敬 颂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稽首造此论,善逝体所生。及教我等师,当勤显斯义。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学习一部论之前,要怀着感恩心,先礼敬三宝、礼敬造论的作者。只有怀着感恩、恭敬之心,才能学好佛法,否则就不会有真实受用。《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中,第一愿就是“礼敬诸佛”。为什么要礼敬诸佛?是不是佛陀没有我们礼敬就觉得难受呢?不是的。这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学习论典,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稽首”是顶礼、礼敬的意思。顶礼什么人呢?顶礼“造此论”者。学习本论,首先要礼敬本论作者。“善逝”是佛陀十大名号之一。“体所生”,指佛子从佛法修学中成就法身慧命,将来方能继承如来家业,这里特指弥勒菩萨。“及教我等师”,世亲菩萨又说,除弥勒菩萨以外,还有教我的老师无着菩萨,这是第二个要礼敬的对象。“当勤显斯义”,礼敬之后,进一步勉励自己努力弘扬《辨中边论》。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甲一、总  标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此中最初安立论体。颂曰: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唯相障真实,及修诸对治。即此修分位,得果无上乘。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论曰:此论唯说如是七义。一相,二障,三真实,四修诸对治,五即此修分位,六得果,七无上乘。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这是本论的大纲,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总标纲宗的内容。?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论曰:此论唯说如是七义。”这部论说了如下七方面的内容。?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一相”,即第一《辨相品》;“二障”,即第二《辨障品》;“三真实”,即第三《辨真实品》;“四修诸对治”,即第四《辨修对治品》;“五即此修分位”,即第五《辨修分位品》;“六得果”,即第六《辨得果品》;“七无上乘”,即第七《辨无上乘品》。本论共由此七部分组成。?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辨相品》依三性说明诸法体相,说明虚妄唯识相的依他起性及真实的空性。《辨障品》的障为障碍,辨明修道过程中种种障碍差别,有总障、别障,如三乘总障、修行次第障、觉分障、十度障等,是修学佛法过程中所应断除的烦恼及所知障。《辨真实品》依三性显示诸法真实,是修学佛法所应通达的。《辨修对治品》主要内容是修习三十七道品,由此契入空性,对治烦恼。《辨修分位品》、《辨得果品》阐述修行要经历的过程和结果。《辨无上乘品》从正行无上、所缘无上、修证无上等三方面显示大乘法门的殊胜。?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唐译本根据七义分说七品,但梵藏本只有五品,合对治、分位、得果为一品。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甲二、虚 妄 分 别 相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乙一、有无中道相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今于此中先辨其相。颂曰:?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论曰:虚妄分别有者,谓有所取能取分别。于此二都无者,谓即于此虚妄分别,永无所取能取二性。此中唯有空者,谓虚妄分别中,但有离所取及能取空性。于彼亦有此者,谓即于彼二空性中,亦但有此虚妄分别。若于此非有,由彼观为空。所余非无故,如实知为有。若如是者,则能无倒显示空相。??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这是辨“虚妄分别相”中第一部分的内容,标题为“有无中道相”,辨明中道是什么。中观学派依二谛来说明中道,唯识宗则是依据三性来说明中道。?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论曰:虚妄分别有者。”虚妄分别指的是妄识。有情的认识具有虚妄分别的特征,而物质是没有虚妄分别的。唯识宗所讲的八识,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这些识都是妄识。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印顺导师把大乘佛教归纳为三大体系:虚妄唯识系、性空唯名系和真常唯心系。唯识宗属于虚妄唯识系,因为唯识宗重点谈妄识,虚妄分别就是妄识的特征。从唯识宗的角度来说,妄识是否包括色法?是否包括相分?当识的活动展开之后,妄识以怎样的形态出现?当识活动时,以见分和相分的形式出现。既然妄识包括见分和相分,当然也就包括色法。所以,唯识宗讲妄识时,同时也包含了色法。《百法明门论》说:“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二所现影”,指色法是心和心所两者显现的。既然是心和心所显现的,也就没有离开心。所以在《摄大乘论·所知相分》中,把依他起的现象都叫做识,包括心法和色法、相分和见分,并以十一种识加以说明。?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虚妄分别有者,谓有所取能取分别。”虚妄分别的妄识是有还是没有呢?本论告诉我们,“虚妄分别有”,也就是说,妄识作为缘起现象是有的。妄识的有又是如何表现的呢?当妄识活动时,以见分和相分两种形态出现。见分是似能取,相分似所取。这依他起的似能取所取相是有的。?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于此二都无者,谓即于此虚妄分别,永无所取能取二性。”虚妄分别的妄识展开活动之后,显现似能取的见分和似所取的相分。在没有介入主观意识的情况下,依他起的见分、相分是有的。一旦凡夫的主观意识参与分别之后,似能取的见分和似所取的相分就变成我法二执。在见分上产生我执,在相分上产生法执。“我”究竟有没有呢?事实上,主宰、常恒、不变的生命主体“我”是不存在的。而我们在依他起相上所产生的实在感,及种种分别的遍计所执相,客观上也是没有的。所以说,“于此二都无”。?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此中唯有空者,谓虚妄分别中,但有离所取及能取空性。”此处的“空”,非一般所说的“空”,而是指“空性”。学习唯识宗,对“空”和“空性”的概念要分清楚。在唯识宗里,一般说到“空”的时候,就是指没有,不同于中观宗所说的“性空”。性空不碍缘起,而唯识宗认为:有就是有,空就是空;烦恼就是烦恼,菩提就是菩提;生死就是生死,涅盘就是涅盘。断了生死才能证得涅盘,断了烦恼才能成就菩提。当然,在唯识宗的典籍中,也有“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的说法,但它的解释和中观完全不同。?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此中唯有空。”这个“空”是“空性”的简称,不是指“空”。“空”是什么也没有,而“空性”正相反,“空性”是有,是胜义有。如何去认识“空性”?需要透过依他起的虚妄分别现象去认识。所以,“谓虚妄分别中,但有离所取及能取空性”。在认识虚妄分别时,一旦不起所取的法执和能取的我执,空性就能现量证得。所以,“空性”要透过依他起的虚妄分别的现象去认识。?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于彼亦有此者。”彼,指空性;此,指虚妄分别相。虚妄分别相和空性的关系如何呢?“谓即于彼二空性中,亦但有此虚妄分别。”空性没有离开虚妄分别相,透过虚妄分别相能够认识空性。能不能说虚妄分别相就是空性,或空性就是虚妄分别相呢?不能。因为空性的本质是清净的,而虚妄分别相则是染污的。所以,只能说虚妄分别相和空性的关系不一不异。如果说空性就是虚妄分别相,这不对;如果说空性和虚妄分别相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东西,也不对。在《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中,对空性和虚妄分别相不一不异的关系分析得非常清楚。?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若于此非有,由彼观为空。所余非无故,如实知为有。若如是者,则能无倒显示空相。”《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的《真实义品》中,对空有的问题阐述得很详尽,比《辨中边论》更清晰。大家将来有机会学一学《真实义品》,可以对唯识宗的空有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它告诉我们,怎样从唯识的角度去认识空和有,并帮助我们区分中观和唯识对空有的不同看法。?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中观说空有的关系,“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经》)。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空不能离开有,有不能离开空,是为空有不二。那么,唯识是怎么说的呢?“若于此非有”,如果某种现象在事实上没有,如龟毛兔角,一丝一毫也不存在,“由彼观为空”,所以说它是空的。可见,唯识的空不是即有即空。空指的是没有,因为它没有,所以说是空。如果它有,就不可以说它是空。?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所余非无故,如实知为有。”如果这种现象是存在的,应该“如实知为有”。事实上存在的,就应该认为它有。也就是说,事实上是没有的,就说它没有;如果事实上是存在的,就应该承认它有。?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若如是者,则能无倒显示空相。”如果是这样的话,才能正确认识诸法空相。空相就是空性,也就是诸法的真实相。这就是说,中道的认识应当建立在如实见的基础上。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复次颂曰:?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论曰:一切法者,谓诸有为及无为法。虚妄分别名有为,二取空性名无为。依前理故,说此一切法非空非不空。由有空性虚妄分别故说非空,由无所取能取性,故说非不空。有故者,谓有空性虚妄分别故。无故者,谓无所取能取二性故。及有故者,谓虚妄分别中有空性故,及空性中有虚妄分别故。是则契中道者,谓一切法非一向空,亦非一向不空。如是理趣妙契中道,亦善符顺《般若》等经,说一切法非空非有。??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本颂的内容是对前一颂进行总结和归纳。?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论曰:一切法者,谓诸有为及无为法。虚妄分别名有为,二取空性名无为。”一切法不外乎三性,依三性可以正确认识宇宙人生的一切法。法包括有为法和无为法,除此而外,佛教对法还有种种不同的归纳方式,如杂染法、清净法,有漏法、无漏法,世间法、出世间法,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五位七十五法、五位百法等等。?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虚妄分别名有为。”妄识所显现的见分、相分,都属于虚妄分别相的范畴,是有为法。有为法即有生灭、有造作,是缘起的。反过来说,“二取空性名无为”。由空去能取执、所取执显现的空性,即为诸法实性,如圆成实性、真如等,是无为法。无为法不是缘起的,没有生灭、没有造作。虽然无为法不是缘起的,但也没有离开缘起法。所以,无为法必须透过缘起的有为法去认识。?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依前理故,说此一切法非空非不空。”对一切法应该怎样去认识?既不可一概认为一切法都是空,也不可一概认为一切法都是不空。这两种极端认识都是错误的,确切地说,应该是“若于此非有,由彼观为空。所余非无故,如实知为有”,“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如何理解非空、非不空的道理呢??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由有空性虚妄分别故说非空。”因为空性是有,是胜义有;虚妄分别也是有,是缘起有、世俗有。两者都是有,所以说非空。“由无所取能取性,故说非不空。”非不空就是空,空去能取性的我执和所取性的法执。我执、法执为遍计所执,遍计所执非不空,非不空就是空,也就是说遍计所执是空。依他起和圆成实是有,有就是非空,无就是非不空。?“有无及有故”,什么是有?“有故者,谓有空性虚妄分别故”,空性和虚妄分别是有。哪些是无?“无故者,谓无所取能取二性故”,所取性的法执和能取性的我执,我法二执即遍计所执,遍计所执是无。?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及有故者,谓虚妄分别中有空性故,及空性中有虚妄分别故。”这里的“有”是说明虚妄分别相和空性的关系:空性要透过虚妄分别相去认识。反过来说,空性没有离开虚妄分别相。虚妄分别相与空性不一不异,空性是虚妄分别相的实性,虚妄分别相是空性上所显现的妄相。在空性中并不存在虚妄分别相,但是空性又没有离开虚妄分别相。?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是则契中道。”正确认识空性和虚妄分别的关系,就可以契入中道实相。中道就是“谓一切法非一向空,亦非一向不空”。对一切法的认识,认识到“非一向空”,不是一概皆空;“亦非一向不空”,也不是一概不空。“如是理趣妙契中道”,理解到非空非不空,才能符合中道。“亦善符顺《般若》等经”,也符合《般若经》的思想。“说一切法非空非有”,是唯识宗对《般若经》非有非空思想的独到理解和解释。所以,唯识学者以《般若经》中说诸法无自性空为密意说,这种解释显然与中观学者对《般若经》的解释有一定差异。?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乙二、自相?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如是已显虚妄分别有相无相,此自相今当说。颂曰:?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识生变似义,有情我及了。此境实非有,境无故识无。?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论曰:变似义者,谓似色等诸境性现。变似有情者,谓似自他身五根性现。变似我者,谓染末那,与我痴等恒相应故。变似了者,谓余六识,了相粗故。此境实非有者,谓似义似根无行相故,似我似了非真现故,皆非实有。境无故识无者,谓所取义等四境无故,能取诸识亦非实有。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第二部分说明妄识的自相。自相,即妄识的自体相。虚妄分别识究竟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这部分内容,就是解答这个问题。?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论曰:变似义者,谓似色等诸境性现。”什么是变似义?偈颂的第一句“识生变似义”可以完整回答。谁变?识变。唯识思想及其建立,主要体现在哪里?为什么说诸法唯识?原因是一切法皆是识所变现的。所以,要注意的是“变”字。许多人对“变”字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如有人就说:既然是唯识所变,你给我变一个月亮出来。或者你给我变一台电视机,免得我花钱去买。能变得出来吗?要知道,唯识所变与魔术师的变并不一样。唯识所变必须具备因缘条件,绝不是无中生有,也不同于一神教所说的上帝,想造什么就造什么。与唯识所变相应的还有一句话,叫做“因缘所生”。太虚大师的着作中经常出现这两句话:“因缘所生,唯识所变。”这正是要领。所以说,唯识所变不能离开因缘。离开因缘的唯识所变,就成为哲学上的唯心或一般宗教所说的神造,与唯心论者或宗教神学没有什么区别。这点一定要注意。?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在唯识宗里,唯识所变又包括“因能变”和“果能变”两种。什么是因能变呢?“因”指阿赖耶识的种子。种子说在唯识学中非常重要,唯识所变不能离开种子。种子有两种,即名言种子和异熟种子。两种种子在因缘成熟的情况下,显现心法、色法,展开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也就是说,以种子作为因,由种子现行之后展开宇宙万有,这是因能变。?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什么叫果能变呢?“果”是种子现行后的结果,其核心内容是八识。当八识活动的时候,就会自然呈现出见分、相分,这一过程就是果能变。所以,果能变是八识的自证分变现见相二分。?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此外,在唯识学上还有“一能变”和“三能变”的思想。在唯识学的典籍中,关于能变问题可分为两类:一是属于一能变,另一是属于三能变。?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解深密经》、《摄大乘论》、《大乘庄严经论》等经论,所宗的基本是一能变思想。什么是一能变呢?它建立第八识为根本识。在八个识中,只有第八识是能变,其余七识皆是所变,不具备能变的功能。?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最能体现三能变思想的论典,当推《唯识三十论》。在这部论中,将八个识归纳为三种能变。初能变为第八阿赖耶识,二能变为第七末那识,三能变为前六识。也就是说,八个识都具备能变的功能。?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那么,《辨中边论》究竟属于一能变还是三能变的思想呢?在玄奘翻译的《辨中边论》中,所宗的是三能变的思想。而真谛翻译的《中边分别论》,则体现了一能变的思想。如《辨中边论》中的“识生变似义,有情我及了”,显示了三能变的思想。在《中边分别论》里,相应的内容则是“尘根我及识,本识生似彼”。也就是说,所有的根身、器界、种子、我相,这一切的一切,是“本识生似彼”,即根本识所变现。?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识生变似义”,识在这里指第八根本识。生是生起,即现行的时候,变是变现,似是相似,义是所取的境界。即本识活动的时候,变现似所取的境界。论曰:“变似义者,谓似色等诸境性现。”本识所变的似所取境界是什么呢?似色等,即山河大地的色等器界,这些境界是如实的显现。?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变似有情者,谓似自他身五根性现。”变似有情指根身。根本识在活动的时候,变现似所取的自、他的根身。第八识所缘的境界有种子、根身、器界。当前六识缘第八阿赖耶识变现的境界时,这些境界是作为疏所缘缘而存在。?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所缘的境界为所缘,以所缘的境界作为缘,即所缘缘。所缘缘有两种:亲所缘缘和疏所缘缘。当每个识认识境界时,如眼识认识色境,耳识认识音声,乃至意识认识法尘,这些所缘是亲所缘缘。但是,亲所缘缘必须以第八阿赖耶识变现的境界,即疏所缘缘作为缘。因为它不直接亲缘,所以称为疏所缘缘。第八识所变现的根身、器界等等,都是作为前七识认识境界时的疏所缘缘。?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变似我者”,在认识过程中,凡夫众生总觉得有一个“我”。这个“我”是谁变现的呢?“谓染末那,与我痴等恒相应故。”这个我,是染污的末那识所变现的。染污末那识最大的特点,就是变现自我,然后错误地执我。生命最大的弱点就是自私,即强烈的自我。俗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就根源于末那识。通常,人们所表现的自我是前六识的表现。因为末那识与阿赖耶识属于潜意识的范畴,并不直接表现出来,其活动必须通过前六识来表现。所以,末那识是作为前六识的染净依而存在,即杂染所依,其根本特点是以强烈的我执影响着前六识的活动。?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末那识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自我呢?为什么会变现一个自我呢?原因是“与我痴等恒相应故”。末那识的现行有四烦恼与其恒常相应,即我痴、我见、我爱、我慢。末那识恒常与此四种烦恼心所相应,致使它产生强烈的自我。?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变似了者,谓余六识。”“了”指了别境界,它是前六识的功能。识即了别之义,其特点在于“了相粗”。前六识认识的境界比较明显、比较粗糙。这里所说的粗,是相对于细而言。因为第七识、第八识的境界比较细微,细微到不易觉察。如阿赖耶识以山河大地作为它的所缘境界,以根身作为它的所缘境界,以种子作为它的所缘境界,这些所缘境都不容易意识到。同样,末那识变现一个强烈的自我,执着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也不容易被意识到。凡夫的感官非常粗糙,只能感知一些比较粗糙的境界。所以,一般人能意识到的只是前六识所缘的六尘境界。?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前面所讲的八个识,即三种能变所变现的器界、根身、自我和六尘。前两句的内容,主要从依他起的角度说明识变现境界的差别。从妄识的意义上说心和心所变现的境,虽是虚妄分别的显现,但它却是有的。?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此境实非有,境无故识无。”当妄识所显现的见相二分以依他起的形式存在时,是因缘的假有,确实是有的。可依他起境界是意识所缘的对象,一旦意识以此为所缘境时,依他起相就成为遍计所执相了。事实上,凡夫都是生活在遍计所执的世界中,我们在依他起相上产生的我执、法执,客观上根本不存在。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依他起相只是因缘假相,于妄境上不起妄执,妄识自然也将随之息灭,所谓境无故识无也。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复次颂曰:?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虚妄分别性,由此义得成。?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非实有全无,许灭解脱故。?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论曰:虚妄分别由此义故成非实有。如所现起非真有故,亦非全无。于中少有乱识生故,如何不许此性全无?以许此灭得解脱故。若异此者,系缚、解脱则应皆无,如是便成拨无杂染及清净失。??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本颂是对前一颂的总结,意思与前一颂相同。前颂已说明了虚妄分别的存在形式,现在对存在的实质作进一步判断,说明它究竟是有还是无。?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论曰:虚妄分别由此义故成非实有。”这是第一个判断。从以上说明可以看出,虚妄分别不是实有。这里所讲的“实有”,是指真实不变的“实有”,也是中观所否定的“自性有”。因为虚妄分别是妄识的显现,为缘起有而非“实有”。?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如所现起非真有故,亦非全无。”妄识所现起的见分、相分,皆非真实不变的有,因为它们是缘起、无常的。经中常以比喻来说明缘起法的特点,如《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用了六个比喻来说明缘起法的虚幻不实。《般若经》也用了水中月、镜中花、海市蜃楼、乾闼婆城等十个比喻,说明缘起法虽有,但不是真实不变的有,而是幻有。所以说“如所现起非真有故”。但是缘起法“亦非全无”,也不可说它没有。所以,依他起的虚妄分别相,要远离两种极端:一是常恒不变的有(常见),一是全然没有(断见)。?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为什么说“亦非全无”呢?“于中少有乱识生故。”因为还有乱识存在。凡夫所具有的妄识,不能说全然没有。遍计所执的妄相虽然没有,但不能说能思惟的妄识也没有。如果思惟本身都没有,怎么分辨何为真,何为假?怎能知道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也是类似道理。所以,能思惟的妄识还是有的,即“于中少有乱识生故”。乱识包括见分和相分,从依他起的意义上说,都是有的。?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如何不许此性全无?”为什么不许妄识全没有?中观对缘起法的定义是无自性、空、无所得。智慧不够的人就会产生误解:空、无所得是不是什么都没有了?这么一来,有些人就落入断见了。唯识宗为了避免使人们落入这种恶取空,所以“不许此性全无”,认为不能否定缘起有,缘起法肯定是有的。般若中观思想讲空的时候,也讲缘起有,讲缘起性空,毕竟空不坏宛然有。毕竟空虽然是空,没有自性,但不坏假相,不能破坏宛然有。如果站在中观的角度来讲,对空有的认识,必须深刻体悟《中论》所说的“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认识到假相的存在,又认识到毕竟空,这才符合中道。?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以许此灭得解脱故。”唯识学讲解脱、涅盘、转依,是建立在染净转变的基础上。阿赖耶识作为染净依的存在,蕴藏着有漏和无漏的种子。由杂染种子现行后展开的是妄识,由清净种子现行后显现的是清净识。学佛的过程就是转依的过程,也就是对阿赖耶识进行转变。这一过程非常重要,把有漏的种子去除掉,让妄识及所显现的生死轮回止息,开发无漏种子,成就涅盘解脱。?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若异此者,系缚、解脱则应皆无。”如果连妄识也没有的话,杂染就不可能存在。杂染不存在,生死的系缚便不存在。生死系缚不存在,解脱也不存在。这么一来,整个生死、烦恼、解脱、菩提等等,统统无法建立起来。?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如是便成拨无杂染及清净失。”如果杂染和清净都被否定的话,就成为一种断灭见。唯识对解脱的定义与中观不同,中观讲烦恼、杂染、生死,不一定要断了生死才能成就涅盘,也不一定要断了烦恼才能成就菩提。它可以体会到生死和烦恼当下的寂灭性,当下证得涅盘。而唯识就不一样,唯识提倡要断除生死、断除杂染之后,才能证得涅盘、证得菩提。这是唯识和中观的重要区别所在。?bFf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访问统计:已查阅次、已随喜

审稿编辑:佛都信息港心愿团队、发布于2008-10-17、保留出处是对作者的尊重。感恩合十

上一篇:《辨中边论》探微·辨障品第二下一篇:《辨中边论》探微·前言

相关资料

    投稿或站务联系 【点此发送电子邮件】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南无守衣入定大迦叶尊者。

  • 回头一步想,能有几回来。
  • 光明世界大迦叶尊者道场,云南鸡足山。
  • Fodu.cn
  • 始建于2007年,数据建立于中国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