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经论导读丛书》谈锡永/著

《佛学经论导读丛书》谈锡永

《佛学经论导读丛书》,谈锡永/主编。中国书店出版社2009年出版发行。该套丛书21册,总约218MB,PDF格式。

总序:

本丛书的出版,计划于西元1992年。其时罗时宪居士往返于香港及加拿大弘法,笔者则住夏威夷。罗公有意出版一套能引导学人上进,令其能自行研读佛家经论的丛书,于是跟笔者洽商,厘定经论二十种,由是计划开始。

1993年笔者返港,而罗公则已患恶疾,故于时间极为匆迫的情况下,赶出《异部宗轮论》、《心经》、《四法宝鬘》三册,分摄小乘、大乘、密乘,罗公见后,极为欢喜,不久旋即往生。

丛书出版后极受欢迎,故于1998年,旋即由台湾全佛出版社再版,此中若干册曾经修订,但未全面。今则诸册均经严格修订,除订正误刊错字外,并补充资料内容,令其更能引导读者,于丛书中诸经论能融汇贯通,及能旁及其余经论。



读佛家经论,困难的地方不在于名相,而实在于领略其旨趣。若得其旨,开卷便觉终身受用;若不得其旨,则虽诵经终身,开卷终觉茫然。

经论有不同的旨趣,衍生成不同的宗派,实由于行者根器不同、修持不同之故。印度晚期,将此归纳为四宗部,而修持次第则分为九乘,这已成为藏密甯玛派的傅统。若根据这傅统来读经论,在领略经论意旨方面,会容易一些,也能深入一些。

本丛书的编辑,实亦根据此传统。且依古代论师的善巧方便,先依唯识抉择部派佛教的经论,再依中观应成派抉择唯识,最后,则依了义大中观(如来藏)抉择应成派。

所以本丛书可视为桥梁,由此即能过渡至《甯玛派丛书》,领略甯玛派九乘次第的基、道、果意趣。亦即由小乘的止观修习,依次第而至「大圆满」的修习,皆须知其基、道、果,然后始可修持。



依甯玛派的观点,一切经论实为了修持而建立,或说体性,此即为基;或说观修,此即为道;或说现证,此即为果。依龙树中观,以般若波罗蜜多体性为基、修观中道为道、其果即为现证般若;若依弥勒瑜伽行,则以法相为基、修观唯识为道,其果即是如来藏。前者为二转法轮的教法;后者则为三转法轮的教法。

因此,本丛书所收的经论,实为各修持次第的基。其重要性,亦即在于此。

指出这一点,非常重要。近代佛教学者接受了西方的治学方法,喜欢用「发展」这一观点来处理一个系统的学术,因此便将佛家经论视为一系列的「思想发展」。然而这样做,却实在非常不恰当。

释尊当日教导弟子,依次第而教,因此开示的理论便亦依次第。但我们却不能说释尊于教导「四谛」时不识「十二因缘」;于教导「十二因缘」时不识「中观」;于教导「中观」时不识「唯识」;于教导「唯识」时不识「如来藏」。因此,我们不能说这种种学说,实由「发展」而来,而非释尊的次第说法。

是故各种不同的佛家见地,只有传播的先后差别,而非由一个思想,发展成另一个思想。也可以这样说,只能有「佛家思想传播」的历史,绝对不可能有「佛家思想发展」的历史。若说「发展」,有堕为谤佛的危险。至于在传播方面,由于传法者的根器与修持各各有别,是故对法义可有不同的演绎,但这亦并非「发展」。

由是读者须知,佛家经论实为由上向下的建立,而非由下向上的发展。

由上向下建立理论,是为了实修的需要。我们喜欢说证空性,但如何去证空性呢?那就非依次第修持不可,那就需要由上向下建立各次第的基。盖至最上时,实无「空性」可证,唯现证「乐空无二」,这才是行人的「最后一着」。但若一开始即不唯说空性而说「乐空」,行人亦必无入手处。是故由「乐空」境界向下建立,如是于中观始有「四重缘起」的观修;于瑜伽行始有「离相四加行」的观修。

指出各次第的基,其旨趣何在,即是编辑这套丛书的基本观点。



理解佛家经论,必须由实际修持着眼。若离修持去理解,则必生疑惑。

以《入楞伽经》为例。倘离实修,则会觉得其不纯,既非纯说「唯识」如《解深密经》等,亦非纯说「如来藏」如《如来藏经》等。笔者当年即持此疑,向敦珠法王无畏智金刚尊者(Dudjom Rinpoche)请开示。法王只答一句:「《楞伽》说菩萨的心识,但菩萨亦由凡夫起修,是故便亦说凡夫的心识。」笔者即因法王这一句开示,才得叩开「如来藏」的大门,建立「了义大中观」见,亦即「智境唯藉识境而成显现」的「如来藏藏识」境界。

盖佛家一切法门,无非只是心理改造,由凡夫改造为圣者,即是法门建立的目的。是故释迦说「四谛」时,亦说「四谛十六行相」。所谓「行相」,便即是心的行相,也即是心理状态。凡夫若不知自己在修持时的心理状态如何变化,实不能称为修持。

《楞伽》说「如来藏藏识」,即是「圣凡心理状态」的分析。那实在是为实修作指导,而非建立一种思想。如是理解,即知《楞伽》并非不纯。同时亦可明白,当年达摩尊者何以只传「四卷楞伽」以印心。「印心」者,即是洞悉自己的心理状态变化,而与修持的见地相印,那就是修持。

举此一例,即知经论不是纯理论的建立。本丛书的编辑,即以实际修持为着眼点,期望能因此而令读者知道经论并非知识。若视之为知识,则释尊已说之为「说食不饱」。



西元一九九二年,唯识大师罗时宪教授在香港,笔者在夏威夷,遥隔万里,志趣一如,因有编纂本丛书之意念。经论多由罗公选定,导读者亦由罗公圈定,罗公并委笔者为主编。于西元一九九三年中笔者返香港,筹集资金,编辑出版,终能于罗公往生前,完成丛书三册,而整套丛书则于一九九七年中杀青。前后经营五年,总算未负罗公之所托。

于一九九八年,本丛书又经修订,交台北全佛出版。今出简体字本,各导读者又作第二次修订,编者亦更突出编辑意趣,力求此丛书能令学佛的人不堕入虚无,亦不偏执于宗义。虽非尽善,或可庶几。

乃为之颂曰──

文字原非障 实为修道基

所修亦不执 次第断毒尘

是故佛因位 喻为金刚心

顶礼诸圣众 洒我以甘霖

谈锡永

公元一九九三年岁次癸酉八月初版序

公元一九九八年岁次戊寅四月台湾版序

公元二千又四年岁次甲申三月修订版序

作者介绍:

谈锡永,法号无畏金刚(Dorje Jigdral),以笔名王亭之驰誉于世。广东南海人,1935年生于汉八旗世家,少习琴棋书画、医卜星相诸学。他是著名国学大师,尤其研究佛学成果斐然。近年创办北美汉藏佛学研究会,任汉藏佛学研究丛书学术委员会首席顾问外,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客座教授。

下载资源:【格式为.zip】、【约218 MB】

访问统计:已查阅次、已随喜

独家整理:佛都信息港小熊发布于2013-09-30

站长寄语: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欢迎十方大德提供孤本资料。

上一篇:《生与死:实佛教轮回说》陈兵/著下一篇:《图解佛教生死书:破解生命轮回的真相》释心田/著

    投稿或站务联系 【点此发送电子邮件】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南无守衣入定大迦叶尊者。

  • 回头一步想,能有几回来。
  • 光明世界大迦叶尊者道场,云南鸡足山。
  • Fodu.cn
  • 始建于2007年,数据建立于中国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