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为何要哭?

感谢香港谈师兄邮来全文。财富是

    美国钢铁大亨卡耐基说:"富人在道义上有义务把他们的一部分财产分穷人。如果一个人守着财富死去,是最可耻的。"比尔·盖茨是卡耐基这句话的忠诚实践者。他在4年里给慈善事业的捐赠达235亿美元,相当于他现有净资产的60%。

    连续三年入选中国内地富豪榜的尹明善的一句话发人深省:"像我这样的民营企业家能有今天,七分靠社会帮助,三分靠自己努力。"这是一种清醒的认识,他天生懂得"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道理。国内工商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即只有1%的企业参与过捐赠。中华慈善总会所获捐赠的70%都来自国外和中国港台地区,内地富豪的捐赠不到15%。

    减米散同舟,路难思共济。企业生存于社会,应当回报社会;企业家不但要会赚钱,会经营企业,更需要社会责任感,有良心的财富才有意义。这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体现。"甯给穷人一口,不给富人一斗",这历来是一种传统。靠拼搏为社会创造财富,而自己也拥有财富的人,是令人羡慕的。然而,在拥有财富之后,不忘社会责任,不忘回报社会,更令人尊敬。当企业家拥有比别人更多财富的同时,其实也肩负着比别人更多的责任。

    现在,一些富人还没有形成较高层次的财富观念,财富对他们来说还只是自己口袋里的钱。如果他们能将财富提升到事业的高度,兼济天下则会化为自己的责任。富人阶层财富观的提升要靠自身玩味财富的真谛,更要靠相关的社会舆论和社会效应的引导,引导他们用事业的眼光、和谐社会的眼光来审视财富的意义。

    慈,是人对社会的爱心;善,是人精神上的良知。给予别人既是一种快乐,也是一种荣耀;慈善未必是普遍的义务,但一定是人人的权利。慈善事业是促进社会公平的事业,富人阶层对贫困阶层的帮助,可以促进阶层之间的良性互动。做慈善不是纳税,没有法律的约束。但企业家会从中得到回报---包括公司的形象和个人的价值观。

    同时,慈善对企业家本人也有帮助: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依次满足了生理、安全、社交及尊重需求之后,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即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崇高感。而行善恰恰是人们最大的满足和安慰,能给企业家带来第五层次的满足。

    市场经济只有在相应的财富伦理与市场伦理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正面的作用。就拿前不久的"慈善家排行榜"来说,其示范意义不容小觑。慈善事业越是发达,对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所起的作用就越大。当我们都能够负起对社会的责任,"使富者足以显贵而不娇,使贫者足以养生而不忧"时,国家的发展也必将步入更为良性回圈的轨道。对此,我们的企业家献爱心、行善举,责之所在,岂可旁贷!

访问统计:已查阅次、已随喜

审稿编辑:佛都信息港Fodu.cn、发布于2006-09-13、保留出处是对作者的尊重。感恩合十

上一篇:慈法法师开示:佛都网友疑惑问题下一篇:宝箧印陀罗尼经秘键(共五卷)

相关资料

    投稿或站务联系 【点此发送电子邮件】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南无守衣入定大迦叶尊者。

  • 回头一步想,能有几回来。
  • 光明世界大迦叶尊者道场,云南鸡足山。
  • Fodu.cn
  • 始建于2007年,数据建立于中国香港